剛畢業不要年紀大不要人才如此過剩?
時間:2024-10-19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在國內呆了一陣兒,聽朋友說現在不少大學生畢業了找不到工作,因為許多用人單位說這些大學生自視甚高,眼高手低,說他們只是學了一些基本的基礎知識,而沒有學會怎么融入這個社會,沒有學會怎樣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等等。
還有種說法,大學畢業后有個“三年之癢”的問題,說是畢業三年后才知道自己是誰。所以多數用人單位都要招“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”的人。看到這里不禁要一則慶幸,二則
困惑,三則也要惶恐了。
慶幸的是自己早生了十幾年,在大學畢業時不用也不能找工作,就被分配到了單位。不管你眼多高手多低,也不管你把自己定位在什么地方,反正你得跟著單位的同事一起做,工作時間長了自然就有了一些經驗,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到了自己的長處短處,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機遇。如果那時就象現在一樣,人人都要你有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,那真是要白了少年頭:這第一天的工作,從什么時候開始,上哪兒去找?
困惑的是咱們是不是人才多到了這種地步,大學生(擁有高等教育知識水平的人)已經供大于求,已經超過了這個社會對知識文化的需求?如果是這樣,大學是否可以停招兩年,或者縮小招生兩年,讓社會把這些已經畢業了的人吸收起來了再說,否則是不是一種浪費?
發達國家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工作也是有的,這跟所學的專業有關,也跟當時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有關。基本上可以說,在經濟處于上升時期,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找到自己能夠勝任的工作。那么中國現在不是正處于經濟上升時期嗎?這么大一個國家在起步在發展,入世申奧,這里蘊藏了多少機會,需要多少有各種知識有能力的人來加入到這種巨大的發展當中去。相信盡管近年來高校一直在擴大招生,但是國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與總人口的比例,還是比發達國家低很多。盡管每年有這么多大學畢業生,離整個社會發展的需求還差得很遠。
要說惶恐的,則是翻翻報紙又會發現另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現象,就是絕大多數用人單位在招聘廣告上寫明“年齡在35歲以下”。如果以目前大學應屆畢業生普遍年齡是22歲來算,要求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(這兩年工作經歷不知是否能以不要工資為代價獲得?),這就是24歲,然后又是35歲以下,這就是說,一個人他可以選擇工作的時間只有10年左右。過了這十年,你要么就在原單位里死守到老,要么就自己創業給自己打工。再突然發現自己有別的能力或志向,想跳槽找更合適的工作,沒有門了。
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35歲,按西方說法,人生還沒有開始(西方人說人生從四十歲開始),怎么到了我們中國,就成了應該退休,過時無用的年齡了?在國外許多公司里,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年齡層次、知識層次和工作經驗層次的人。所以一個公司如果想有長遠的發展,它必須每年進一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的人,給公司補充新鮮血液。他們也許半年一年之內不能給公司帶來可見的利益,但是他們有可能成為公司明日的骨干。同時它又會從外邊招一些有多年(十年甚至二十年)工作經驗的人,把長年積累的經驗帶過來。所以當經理說下周要來新同事,他(她)可能是一個新畢業生,也可能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。
公司只能以你不適合這個工作為由不聘用你,任何的種族歧視、年齡歧視、性別歧視都是違法的,都可能招來起訴,更別說敢堂而皇之地寫在招聘廣告上了。何況35歲正是年富力強,有了工作經驗又還不乏創造力的年紀呢。
惶惑的不只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三十五歲以上的人。報刊宣傳上都說,有中國和美國的學歷,懂英語精漢語,又有在中國和美國大公司工作的多年經驗,在國內是絕對受歡迎的。是啊,這些年從國內去了許多省市各種名目的海外招聘團,仿佛國內極其地需要“人才”,歡迎“人才”。可是多數招聘團到了外面請客吃飯,收了簡歷就再沒有下文。因為各地市都開發了“留學生創業園”,希望留學生帶項目帶資金回來(項目和資金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,往往會牽扯到版權產權的問題),自己辦公司,建實驗室,總之是自己挑頭單干。至于公司是否有事情做,實驗室是否出了對社會有利的成果并不重要,仿佛這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門面,一個裝點。
在國外更多的,絕大多數的是在各公司里做具體工作的人,他們只有知識和經驗,但是具體做事的人似乎國內不需要,知識又看不見,所以也就算不上人才。把你安插在哪兒都覺得不合適,都覺得你是高也不成低也不就。
所以有不少人回國試探過兩個月,然后悻悻而去,還在網上發“留學生無用論”的感慨。你沒有項目沒有資金帶回來你怪誰?
標簽: